首頁
1
最新消息
2
醫藥知識
3
常備醫藥箱-內用藥篇4
https://www.pharmintw.com/ Pharm In TW 康鈺藥局
Pharm In TW 康鈺藥局 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150號
當腰痠背痛時,很多人會選擇去藥局購買痠痛貼布或噴劑,來緩解不適感。根據外媒報導,先前美國一名17歲少年因為使用過量的痠痛外用藥品,引起水楊酸中毒,最後在訓練時暴斃身亡。到底長期使用痠痛外用藥品,可能會發生哪些副作用呢?在使用上有什麼禁忌呢?   常見的痠痛外用品成分 有些痠痛外用藥品以中藥製成,內含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材,像是紅花;有些是以薄荷、樟腦製成,主要是清涼散熱,紓緩疼痛。但真正想要達到消炎止痛效果,需選擇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外用藥品,包括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(NSAIDs)或水楊酸鹽(Salicylates)類成分藥品。     一、非類固醇抗發炎藥(NSAIDs) NSAIDs是具有抗發炎作用的解熱鎮痛劑,其作用機轉是抑制合成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s,簡稱PGs)所需要的環氧化酶(Cyclooxygenase,簡稱COX),使花生四烯酸(Arachidonic acid)無法轉化成前列腺素,阻斷發炎反應,因而產生解熱、鎮痛、抗發炎的效果。 含NSAIDs藥品大部分都有腸胃道的副作用,特別是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史之患者,使用前應先經過專業醫師及藥師評估才可以使用。曾對其他止痛、發燒或抗發炎藥品有過敏反應的患者,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藥人員。 (圖:正常發炎路徑圖) (圖:非類固醇類止痛藥介入後的反應)   二、水楊酸鹽類(Salicylates) 水楊酸鹽最著名的就是阿斯匹靈(Aspirin)。阿斯匹靈學名是乙醯水楊酸,為最早的消炎止痛藥品,但它對於腸胃道有刺激性,會讓人產生嘔吐、噁心,甚至是消化性潰瘍,如果劑量過高,可能會造成水楊酸中毒(耳鳴、暈眩、噁心、嘔吐等)。   在痠痛外用藥品中最常見的水楊酸鹽成分為甲基水楊酸鹽(Methyl salicylate),又稱冬青油,正常情況下人體可以自行代謝,但長期過量使用亦可能使藥物堆積在體內,造成水楊酸中毒,進而產生相關副作用,嚴重可能危及生命。   特別要注意的是:阿斯匹靈可能會對蠶豆症病患造成溶血問題,影響病患的安全。故蠶豆症病患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、含有水楊酸鹽(Salicylate)或甲基水楊酸鹽(Methyl salicylate)成分之藥品。若曾經對阿斯匹靈或水楊酸鹽過敏者,請勿使用此類藥品,避免發生過敏反應。 (圖:水楊酸化學式)   痠痛外用藥品劑型分類 常用的痠痛外用藥品以劑型分類,可以分為噴劑、貼布、藥膏等,貼布還可以分為油性貼布跟水性貼布,油性貼布黏得牢但容易有殘膠,同時也含有有機溶劑,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紅腫;水性貼布過敏的問題較少,但較容易脫落。   噴劑類型因為使用方便,特別是在體育競賽時,很多復健科醫師會以噴劑取代貼布;噴劑因為是液體,所以流汗時會帶走皮膚上的藥物,使藥物的作用大打折扣,但使用噴劑可以避免貼布引起的濕疹或過敏等副作用。有些噴劑內會添加薄荷醇(menthol),能短暫產生涼爽的感覺,有助於降低疼痛感。   使用痠痛外用藥品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痠痛外用藥品時,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,像是: 若主成分或賦型劑中含有薄荷醇、甲基水楊酸鹽(Methyl salicylate)、辣椒素(Capsaicin)等成分,可能會引起皮膚產生刺激或灼熱感,這時候不可以用繃帶或局部加熱,以免造成皮膚灼傷。一般痠痛外用藥品盡量避免大面積或長期使用,導致藥物累積在體內無法順利代謝,進而造成相關副作用,嚴重可能危及生命。過去曾有出血病史、對NSAIDs藥物過敏、目前正在使用口服或外用止痛藥的民眾,使用相關成藥的時候,應詳細閱讀藥品內的仿單,了解相關注意事項,最好能與專業醫藥人員確認後使用。如果在用藥的過程中,皮膚出現紅疹,而且有發燒、喉嚨痛、眼睛不適及口腔潰爛等狀況,有可能是藥物過敏的反應,應該停藥、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。使用上出現像是腸胃不適、噁心、想吐、暈眩等相關副作用,一定要停藥並儘速就醫。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如需使用,應諮詢專業醫藥人員,不可以自行使用。使用噴劑時,要避開眼睛、黏膜、傷口或皮膚損傷的地方,避免造成刺激、過敏或感染,引起更多的問題。因為疼痛發作時間大多在半夜、清晨,除了當下的疼痛外,可以選擇在夜間洗完澡後使用噴劑,讓藥效有效發揮。 痠痛外用藥品之常見藥物差異表(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)   除了痠痛外用藥品之外,還有什麼可以緩和痠痛? 如果是因為運動所造成的痠痛,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藥物,採用伸展方式,讓肌肉往不同方向延伸,可以緩解運動時的肌肉緊繃;當然也可以藉由適度按摩紓緩肌肉,透過伸展和按摩痠痛部位,除了能促進血液循環,提供肌肉更多養分,還能減少肌肉的緊繃度,達到紓緩痠痛的目的。 「痛覺」是人體保護自己的警訊,雖然外用藥品方便,且相對安全,但仍不可長期使用,若長期感覺不適,應該要與專業的復健科醫師討論,適時揪出病因、對症下藥,才能真正解決痠痛問題。 食藥署提醒,防疫期間非必要少去醫院等人多場所,有慢性病用藥或一般用藥需求的民眾,所持醫師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,除了可於就診醫療院所調劑領藥外,亦可選擇至社區藥局領藥,由專業藥事人員提供用藥諮詢服務,以減少進出醫院的頻率,降低感染風險。食藥署最後呼籲,防疫期間建立良好衛生習慣、正確防疫很重要,維持手部衛生、保持社交距離、人潮擁擠及密閉空間請務必戴上口罩,防疫需要你我一起努力!!   審稿專家: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師 楊宗勳醫師(文章來自: 食藥好文網: https://article-consumer.fda.gov.tw/subject.aspx?subjectid=2&id=3590&parentid=0 ) https://www.pharmintw.com/hot_420322.html 痠痛外用藥品真的能夠減少痠痛?該如何使用才正確? 2025-04-29 2026-04-29
Pharm In TW 康鈺藥局 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150號 https://www.pharmintw.com/hot_420322.html
Pharm In TW 康鈺藥局 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150號 https://www.pharmintw.com/hot_420322.html
https://schema.org/EventMovedOnline https://schema.org/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
2025-04-29 http://schema.org/InStock TWD 0 https://www.pharmintw.com/hot_420322.html

相關連結:https://article-consumer.fda.gov.tw/subject.aspx?subjectid=2 ...

幾乎每個人的家中都會有常備醫藥箱,提供家人在無法立即就醫或是症狀輕微的情況下,緩解感冒發燒、皮膚過敏、腹脹腹瀉等等的不適。然而,雖然常備醫藥箱非常普及,但內容應該放些什麼卻也困擾了許多人,若是症狀發生時,才發現沒有相關的常備藥,那可真是令人頭疼的事情。本文在此介紹一般家庭常備藥可準備哪些藥品,基本上就可應付大多數常見輕微症狀。

 

鎮熱止痛藥
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,例如感冒導致的喉嚨腫痛,或是外傷造成的傷口疼痛。常見的止痛藥分為兩類,分別是「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」以及「乙醯胺酚」,這兩者對於一般疼痛皆有效果,在使用上可以根據疼痛部位是否有發炎來選擇,若組織有出現紅腫熱的現象,一般屬於發炎反應,此時可使用常見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(例如:布洛芬、待克菲那、萘普生等)。另外有些類型的疼痛並沒有明顯的發炎反應,例如緊縮型頭痛,此時則可選用沒有抗發炎效果的乙醯胺酚,也能有效緩解疼痛。另外,以上介紹的兩類止痛藥,也都有退燒效果,能緩解感冒等疾病所引起發燒。

不過要注意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對於腸胃較具有刺激性,且對於年長的病人,也較容易導致急性腎損傷,雖然發生的風險不高,但仍須特別注意。

抗組織胺(抗過敏藥)
過敏反應會依據過敏原侵犯的地方不同,也有不同反應,例如食物過敏會導致全身性反應,像是全身皮膚搔癢或是水腫,而花粉過敏則可能導致流鼻水、鼻塞、眼睛搔癢等症狀,接觸性過敏則會也造成皮膚紅疹。這些過敏反應都可以使用抗組織胺類藥品來緩解,目前藥局能夠自行購買取得的藥品為第一代抗組織胺,在緩解過敏反應效果極佳,但較容易導致嗜睡的狀況,使用後須注意不應操作機械或開車,特別在年長的病人上,也可能導致尿滯留、視力模糊、便祕等症狀,若使用後發生相關症狀應立即停藥,且須做好預防跌倒的措施。

胃腸藥(制酸劑、消脹藥、吸附型止瀉劑)
在過度飲食或是過油膩的飲食中,可能造成消化不良或胃酸分泌過多等症狀,此時可使用市面上的制酸劑來進行緩解,但需要注意的是,制酸劑透過直接中和胃酸來達到效果,雖然效果快速,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酸反彈性的增加,建議偶爾使用即可,若長期有胃食道逆流或胃酸過多等的症狀,則應就醫診斷。消化不良所導致的脹氣則可使用消脹氣藥來緩解,這類藥品基本上並不會吸收至人體中,副作用相對較少,但同樣的若是經常發生,也建議就醫。若發生腹瀉症狀,是屬於較急性嚴重的問題,務必要注意補充水分,避免發生脫水問題,一般建議先使用吸附性的止瀉藥,避免使用抑制腸胃蠕動型的止瀉劑,其會造成細菌毒素無法排除而累積,吸附性止瀉藥在使用上建議須與其他藥品間隔兩小時,以避免吸附其他藥品導致藥效減低。

止咳化痰藥
感冒時,咳嗽症狀非常惱人,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睡眠,此時可以使用止咳藥品作為緩解,若痰液過濃無法咳出,也可以考慮搭配化痰藥品來進行自我治療,但須要注意的是,止咳化痰藥品僅為症狀緩解藥品,若長期咳嗽仍應就醫診斷,另外化痰藥品僅能將痰液變稀,因此只適用於咳不出的濃痰,而並非能將痰液消除。

 

以上藥品基本上就能應付大部分的輕微疾病症狀,民眾們在選購非處方藥時也會發現,藥局架上亦有許多複方製劑產品,例如綜合感冒藥等,這類產品會在同一顆藥丸或膠囊中同時包含上述各種藥品,讓病人在使用上更加方便。不過複方製劑產品的缺點也在於無法針對症狀來用藥,若民眾僅有一種症狀,此時使用複方製劑就會額外使用不需要的藥品,因此在選購家庭常備藥品時,這也應該納入考量。最後仍要提醒,家庭常備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,並沒有辦法治療任何疾病,若症狀在用藥後仍然持續,甚至加重,就醫仍是最安全也最好的做法。(文章來自: 食藥好文網: https://article-consumer.fda.gov.tw/subject.aspx?subjectid=2&id=3607&parentid=0 )

上一個 回列表